產後分享
【哺乳的血淚史】台灣醫療照護的困境
2018-09-25

圖片來源:網路

繼卡卡媽咪第一胎大約相隔了近2年半的時間,第2胎的女兒雖然沒有第一胎的神奇光球,但孩子的提早出生,似乎也應允了卡卡媽咪期望避開處女座的出生星座。

從淡水馬偕到台中港的童綜合醫院,歷經過第一胎產後醫院的醫療照護,謹記得被專業醫護人員手擠過的乳房疼痛,以及醫護衛教缺乏溫度的關懷,夫妻倆原本就打算全親餵,卻發現童綜合醫院在照護早產兒病房的醫護人員似乎並不鼓勵母親親餵;經由卡卡媽咪轉述,每次當護理人員進房關切時,都不忘提醒媽咪要趕緊手擠奶,夫妻倆詢問早產兒病房,卻得到--被動等待兒病醫護人員呼叫再去親餵;此時來電求救的卡卡媽咪因第一胎親餵到孕前,產後第2天午後乳房已經進入腫脹高峰,熬不過醫護人員熱情邀約,上完衛教,建議熱敷按摩推擠乳房,此時已經疼痛到無法自行移出,當下只能開視訊,我直接拿著假胸,再次複習手擠奶的基本動作,以及調整涼敷及熱敷的使用時機點,把醫護僵硬的處理步驟,用身體自主的感受為依據,將選擇權歸還給身為母親的卡卡媽咪。

隔天一忙完台北的案子,立馬趕去清水服務,車上卡卡媽咪的先生感慨的說著,怎麼從北到中體驗到的產後醫護品質, 似乎都是政策說一套,現實做一套,明明產後的媽是不同的個案,狀態也不盡相同,卻都使用同一套流程在操作,這似乎背離了醫療照護面對的是一個整體的人,而不只是機器、或是症狀處理。

我回應,這也許是台灣一直以來,急需面對的醫護專業人員的缺乏、以及醫護上只針對症狀處理的盲點,逐漸背離了人的整體性;而我們的出現,是為了注入這一份關懷的品質,並提高個案對身體狀態的自主意識,除了協助產後的媽咪度過乳房腫脹的過程,更透過按摩滋養並支持產後的媽,同時提升與孩子互動的品質。
 

照護師  云帆 2018-09-09